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全国建议办理复文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18号建议的答复
2021-08-2515:23
来源:
字体:
张淑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如何快速做大做强河北文化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全国人大将此建议交由河北省政府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北京市政府和天津市政府研究办理。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力求实效。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启动以来,河北省按照中央总体工作部署,将扎实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主动融入、积极作为、科学谋划、层层推进,与京津两地携手联动、共同发力,在文化协同发展的每一推进阶段、每一协同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主要开展的工作
加强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谋划,明确提出建设“京津冀文化产业群”,围绕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推动京张高铁沿线,通过深挖北京段沿线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带动河北省段沿线的文化产业与体育、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助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培育若干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要素富集、配套功能齐全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区。
(二)建立京津冀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合作机制。一是建立京津冀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2014年4月份,京津冀三地在京召开了加强文化协同发展座谈会,共同研究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机制,建立了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京津冀三地联合召开联席会议,就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遵循和指导。二是建立京津冀文化和旅游部门常态化合作机制。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相继制定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工作要点(2018-2020年)》《京津冀运河旅游观光带规划设计》(2018-2030),陆续签署了《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长城保护工作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等一批协议,建立了合作机制,加快空间布局、市场推介、行业管理、产业要素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为广泛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京津冀区域间文旅交流与合作。一是共同举办了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包括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京津冀美术作品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京津冀联展、京津冀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等共计20多项,实现了文化品牌活动在三地之间协同协作的常态化。二是组建高规格、多领域的京津冀文化发展联盟。建立京津冀演艺联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京津冀图书馆联盟、京津冀博物馆联盟、京津冀长城保护联盟、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京津冀数字文化馆联盟等七大联盟,基本实现了文化领域业务协同机制的全覆盖,联盟机制的平台作用和规模效应也开始初步显现。三是促进京津冀文化人才交流互动。充分认识人才对文化协同的引擎和促进作用,加快成立三地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构建人才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注重人才资源基础建设,联合建立专家信息资源库;推进人才跨区交流任职,为优秀急需人才锻炼和培养提供机会;拓宽人才学习培训渠道,探索三地培训项目整合、异地参训;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组织三地人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著述创作、剧目联合创排等,培养各类跨领域、跨区域的高端人才,打造京津文化人才高地,为协同发展做好人才和智力保障。
(四)加快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资源整合。一是依托展会平台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三地产业部门联手,共同打造了北京文博会、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展交会、河北特色产业博览会等交易展会等企业推介和产品展示交易平台。第十届中国北京创意产业博览会和第四届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均突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首次尝试京津冀三家携手联办、首次设立了京津冀联合展区,首次推出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标识。二是加快打造品牌化京津冀旅游路线。三地文化旅游部门加强协作,持续引导、促进景区与社会资本联姻,涌现出野三坡与北大青鸟、白石山与中信集团、白沟和道国际与北京大红门等一批产业深度协作成功案例。共同推出56条京津冀旅游线路,基本涵盖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主要的旅游资源和景点,形成周末亲子游、摄影之旅、休闲自驾游、古村古镇游、滨海休闲等系列化、品牌化产品。针对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将联合打造“北京至河北张家口冬奥会文化旅游沿线”等跨区域国际品牌线路。借助2022年冬奥会契机,努力发展民俗游、生态游及其他创意产业。
(五)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财政部会同中宣部创新和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式,通过注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以下称二期基金),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2020年11月,基金二期在北京正式成立。基金二期以母基金出资参股子基金模式进行运作,母基金可以参股地方政府、中央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发起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约定投向,支持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基金二期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履行政府出资人职责,财政部委托中宣部代为管理。财政部表示将配合中宣部支持基金二期按照市场化原则参股河北符合条件的文化类基金。我省目前已成立多支地方文化类基金,如河北汇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河北新冀文化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等。
二、下一步工作谋划
“十四五”期间,将充分巩固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成果,针对当前机制体制以及要素流动方面的显性和隐性障碍,采取有力举措,提升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质量。
(一)持续完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政策。一是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联合京津共同谋划一批协同发展示范项目。以“产业对接、园区共建、平台互用、消费一体”为切入点,吸引优质要素向河北流动,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在我省建立一批文化创意协同产业园区。二是完善政策制度精准扶持。针对新时期文化产业出现的新特点、新业态、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现有的文化产业有关政策,有针对性地支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和新型园区建设。三是做好配套服务。按照机构改革后新的定位和职责任务,加速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及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制定相关文体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和资金扶持配套政策,有效发挥融合的乘机效应、增值效应,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发展新优势。
(二)开展京津冀文化产业深度合作。一是增强文化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与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等的合作,搭建国内外文化企业交流合作平台,讲好新时代河北故事,传播河北声音。二是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搭建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产品提供登记、确权、评估、融资等一系列服务;加快推进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对文化企业及法人代表信用数据库的建设,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信贷风险。三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壮大发展。探究联合共建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实现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升级。通过数字平台弱化区域空间障碍,达成京津冀三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整体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加快京津冀数字经贸文化相融合,促进京津冀三地数字创意产业跨区域、跨领域、跨业态融合合作。
(三)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对接和落地。一是明确发展重点,优化项目资源目录。围绕着力发展文博文创、数字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制造、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六大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河北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定期整理河北省重点文化企业优秀名单,推动更多文化企业和项目纳入国家级目录。建立京津外输资源目录和河北可承接项目业态目录,做到精准对接,成立项目推进小组,监督和指导项目落地和开展进度。二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环京津世界级文化和旅游高地。依托京津全球资源市场优势,发挥雄安新区、张北地区、现代化省会都市圈的引领作用,共同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聚合“京畿福地·乐享河北”总品牌,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四位一体”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和乡村建设中,依托名市名县名镇名村文化资源,打造“壮美太行”“万里长城”等具有鲜明河北特色的品牌体系。
(四)加快精准对接,积极吸引北京高精尖文化企业项目落户河北。一是创新合作方式,承接高端项目。采取“北京研发+河北制造+全国销售”的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一批以内容创造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寻求与京津文创街区、创意设计机构等深度合作,开展知识产权授权开发、合作开发、联名开发,推出河北文创品牌。推动建立河北省文创开发联盟,促进文化文物单位与京津知名设计师、文化生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遴选特色文化企业实施结对帮扶,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率和文化企业开发能力。二是吸引京津文创龙头企业落户河北。加大驻京招商力度,尽快引进一批标志性项目。支持并引导动漫、游戏、文化数字等创新型企业在河北注册分公司,吸引企业聚集,建设一批文创企业聚集区。制定出版物印刷产业升级指南,推动原有印装企业改造升级,积极承接京津规模大、效益好的出版物印装企业落户河北,打造一批出版印刷重点园区(基地)。三是完善产业生态,培育壮大企业发展。针对动漫、游戏等文创企业注册、IP授权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打通文创产业链堵点和痛点,形成上游内容方、中游渠道发布方、下游基于IP衍生品开发方良性互动机制。借鉴北京文化创意企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推动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
(五)优化复合型人才留用和培养模式。一是加大引进复合型人才力度。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文化人才政策,协同京津城市引进国际顶尖文化人才(团队)并推动交流共享。二是搭建产学研一体综合培养平台。积极引进相关专业教授、搭建产业校企教学合作与产业育人的合作平台,逐步建立完善产业校企之间的教学协同机制与产业育人合作机制,将培育人才与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三是打造一流创新团队。联合京津冀高校专家学者,建立培训机制,支持三地教育资源流动和人才跨区域联合培养,支持河北文化专业人才走出去,学习先进省市产业管理经验,大力培养青年文艺人才和文艺创新创业团队。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21年8月25日
主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版权所有: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微信
河北省人民政府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建议办理复文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18号建议的答复

  • 2021年08月25日
张淑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如何快速做大做强河北文化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全国人大将此建议交由河北省政府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北京市政府和天津市政府研究办理。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力求实效。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启动以来,河北省按照中央总体工作部署,将扎实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主动融入、积极作为、科学谋划、层层推进,与京津两地携手联动、共同发力,在文化协同发展的每一推进阶段、每一协同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主要开展的工作
加强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谋划,明确提出建设“京津冀文化产业群”,围绕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推动京张高铁沿线,通过深挖北京段沿线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带动河北省段沿线的文化产业与体育、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助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培育若干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要素富集、配套功能齐全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区。
(二)建立京津冀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合作机制。一是建立京津冀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2014年4月份,京津冀三地在京召开了加强文化协同发展座谈会,共同研究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机制,建立了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京津冀三地联合召开联席会议,就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遵循和指导。二是建立京津冀文化和旅游部门常态化合作机制。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相继制定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工作要点(2018-2020年)》《京津冀运河旅游观光带规划设计》(2018-2030),陆续签署了《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长城保护工作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等一批协议,建立了合作机制,加快空间布局、市场推介、行业管理、产业要素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为广泛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京津冀区域间文旅交流与合作。一是共同举办了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包括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京津冀美术作品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京津冀联展、京津冀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等共计20多项,实现了文化品牌活动在三地之间协同协作的常态化。二是组建高规格、多领域的京津冀文化发展联盟。建立京津冀演艺联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京津冀图书馆联盟、京津冀博物馆联盟、京津冀长城保护联盟、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京津冀数字文化馆联盟等七大联盟,基本实现了文化领域业务协同机制的全覆盖,联盟机制的平台作用和规模效应也开始初步显现。三是促进京津冀文化人才交流互动。充分认识人才对文化协同的引擎和促进作用,加快成立三地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构建人才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注重人才资源基础建设,联合建立专家信息资源库;推进人才跨区交流任职,为优秀急需人才锻炼和培养提供机会;拓宽人才学习培训渠道,探索三地培训项目整合、异地参训;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组织三地人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著述创作、剧目联合创排等,培养各类跨领域、跨区域的高端人才,打造京津文化人才高地,为协同发展做好人才和智力保障。
(四)加快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资源整合。一是依托展会平台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三地产业部门联手,共同打造了北京文博会、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展交会、河北特色产业博览会等交易展会等企业推介和产品展示交易平台。第十届中国北京创意产业博览会和第四届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均突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首次尝试京津冀三家携手联办、首次设立了京津冀联合展区,首次推出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标识。二是加快打造品牌化京津冀旅游路线。三地文化旅游部门加强协作,持续引导、促进景区与社会资本联姻,涌现出野三坡与北大青鸟、白石山与中信集团、白沟和道国际与北京大红门等一批产业深度协作成功案例。共同推出56条京津冀旅游线路,基本涵盖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主要的旅游资源和景点,形成周末亲子游、摄影之旅、休闲自驾游、古村古镇游、滨海休闲等系列化、品牌化产品。针对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将联合打造“北京至河北张家口冬奥会文化旅游沿线”等跨区域国际品牌线路。借助2022年冬奥会契机,努力发展民俗游、生态游及其他创意产业。
(五)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财政部会同中宣部创新和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式,通过注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以下称二期基金),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2020年11月,基金二期在北京正式成立。基金二期以母基金出资参股子基金模式进行运作,母基金可以参股地方政府、中央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发起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约定投向,支持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基金二期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履行政府出资人职责,财政部委托中宣部代为管理。财政部表示将配合中宣部支持基金二期按照市场化原则参股河北符合条件的文化类基金。我省目前已成立多支地方文化类基金,如河北汇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河北新冀文化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等。
二、下一步工作谋划
“十四五”期间,将充分巩固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成果,针对当前机制体制以及要素流动方面的显性和隐性障碍,采取有力举措,提升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质量。
(一)持续完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政策。一是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联合京津共同谋划一批协同发展示范项目。以“产业对接、园区共建、平台互用、消费一体”为切入点,吸引优质要素向河北流动,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在我省建立一批文化创意协同产业园区。二是完善政策制度精准扶持。针对新时期文化产业出现的新特点、新业态、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现有的文化产业有关政策,有针对性地支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和新型园区建设。三是做好配套服务。按照机构改革后新的定位和职责任务,加速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及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制定相关文体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和资金扶持配套政策,有效发挥融合的乘机效应、增值效应,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发展新优势。
(二)开展京津冀文化产业深度合作。一是增强文化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与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等的合作,搭建国内外文化企业交流合作平台,讲好新时代河北故事,传播河北声音。二是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搭建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产品提供登记、确权、评估、融资等一系列服务;加快推进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对文化企业及法人代表信用数据库的建设,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信贷风险。三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壮大发展。探究联合共建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实现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升级。通过数字平台弱化区域空间障碍,达成京津冀三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整体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加快京津冀数字经贸文化相融合,促进京津冀三地数字创意产业跨区域、跨领域、跨业态融合合作。
(三)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对接和落地。一是明确发展重点,优化项目资源目录。围绕着力发展文博文创、数字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制造、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六大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河北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定期整理河北省重点文化企业优秀名单,推动更多文化企业和项目纳入国家级目录。建立京津外输资源目录和河北可承接项目业态目录,做到精准对接,成立项目推进小组,监督和指导项目落地和开展进度。二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环京津世界级文化和旅游高地。依托京津全球资源市场优势,发挥雄安新区、张北地区、现代化省会都市圈的引领作用,共同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聚合“京畿福地·乐享河北”总品牌,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四位一体”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和乡村建设中,依托名市名县名镇名村文化资源,打造“壮美太行”“万里长城”等具有鲜明河北特色的品牌体系。
(四)加快精准对接,积极吸引北京高精尖文化企业项目落户河北。一是创新合作方式,承接高端项目。采取“北京研发+河北制造+全国销售”的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一批以内容创造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寻求与京津文创街区、创意设计机构等深度合作,开展知识产权授权开发、合作开发、联名开发,推出河北文创品牌。推动建立河北省文创开发联盟,促进文化文物单位与京津知名设计师、文化生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遴选特色文化企业实施结对帮扶,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率和文化企业开发能力。二是吸引京津文创龙头企业落户河北。加大驻京招商力度,尽快引进一批标志性项目。支持并引导动漫、游戏、文化数字等创新型企业在河北注册分公司,吸引企业聚集,建设一批文创企业聚集区。制定出版物印刷产业升级指南,推动原有印装企业改造升级,积极承接京津规模大、效益好的出版物印装企业落户河北,打造一批出版印刷重点园区(基地)。三是完善产业生态,培育壮大企业发展。针对动漫、游戏等文创企业注册、IP授权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打通文创产业链堵点和痛点,形成上游内容方、中游渠道发布方、下游基于IP衍生品开发方良性互动机制。借鉴北京文化创意企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推动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
(五)优化复合型人才留用和培养模式。一是加大引进复合型人才力度。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文化人才政策,协同京津城市引进国际顶尖文化人才(团队)并推动交流共享。二是搭建产学研一体综合培养平台。积极引进相关专业教授、搭建产业校企教学合作与产业育人的合作平台,逐步建立完善产业校企之间的教学协同机制与产业育人合作机制,将培育人才与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三是打造一流创新团队。联合京津冀高校专家学者,建立培训机制,支持三地教育资源流动和人才跨区域联合培养,支持河北文化专业人才走出去,学习先进省市产业管理经验,大力培养青年文艺人才和文艺创新创业团队。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21年8月25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微信
河北省人民政府微博